一段時間以來,這種現象始終存在: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處理機制,居民家庭淘汰下來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分散,絕大部分沒有進入正規的處理企業拆解處理,而是由個體手工作坊拆解,既造成嚴重污染,又危害公眾健康。
這主要是因為,相對于非法拆解的幾乎“零成本”,正規處理企業的運輸、處理和環保成本要高得多,同時,在回收價格上沒有優勢,導致回收量難有提升。
從7月1日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多名廢棄家電拆解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管理辦法》可望更好地解決環保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有效紓解企業對回收成本的顧慮,也能促進回收處理產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由國家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印發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于本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家將對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計算機等五類家電征收每臺7元到13元的處理基金,并對正規廢棄電器回收處理企業給予每臺35元到85元的補貼,即向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征收該基金,再用基金對家電拆解企業進行補貼。
《管理辦法》的出臺,引發熱烈反響。長期以來,我國因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處理機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分散,非正規拆解企業隨意拆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危害民眾健康。省環保廳相關人士表示,如今,人們對“電子垃圾”危害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所以,國家對生產企業征收廢棄電器電子處理基金后,會將這部分收益補貼給“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從而避免“電子垃圾”流向街頭游販。
透過這一舉措,人們相信:隨著國家環保工作的進一步推動,今后,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將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必將促進電器電子產品循環經濟體系盡早形成。
“游擊隊”回收害處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各種電器電子產品也加快了更新換代的步伐,很多家庭面臨如何處理廢舊家電的難題。留著占地方,扔了可惜,賣給回收的小商販是很多人解決廢舊家電問題的無奈選擇。穿梭于大街小巷回收廢舊家電的小商販大家非常熟悉,幾乎在城市任何一個小區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將廢舊家電賣給這些流動小商販的后果是什么。個體商販回收的家電可通過清洗翻修作為二手電器高價出售,還可把舊家電上有用的器件拆下來提取有用物質,丟掉沒用的部件。只有正規拆解企業回收的家電是不論好壞,都進行拆解處理。但由于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處理機制,淘汰下來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分散,絕大部分沒有進入正規的處理企業拆解處理,而是由個體手工作坊拆解,他們采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原始落后方式提取貴金屬,隨意排放廢氣、廢液、廢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危害公眾健康。
一方面,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若處理不好,會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但另一方面,在這些“電子垃圾”中又存在著寶貴的可再利用資源,如稀有金屬、稀土、貴金屬等。
有專家告訴記者:廢棄電子電器回收不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更是關系到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問題。
“正規軍”為何不親民?
如何變廢為寶,讓這些“電子垃圾”成為真正的“城市礦山”?通過正規途徑將其回收并實現資源再利用是最合理的選擇。
然而國家有關部門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廢舊家電,只有約10%的人想把它們交給正規回收處理企業。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知道和了解正規廢舊家電回收處理企業的居民只占很小一部分,甚至即使知道有正規回收處理企業,也不清楚該如何把廢舊家電交給他們。在沈陽某小區,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某正規回收處理企業曾經在居民區開展過回收廢舊家電的活動,但只有一次,且回收價格與小商販的相比沒有優勢,更多的是鼓勵人們免費交投。
“我國家電回收市場不規范,二手交易市場、廢品回收站、家電回收企業"犬牙交錯"。消費者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把廢舊家電)交給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去處理。 ”省內一家家電回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出了他們的困惑,“雖然一些城市開始收編家電回收"游擊隊",但由于正規拆解企業環保設施和進口生產線的投入太大,成本高企,導致其收購價不高,被收編的家電回收點仍有可能不上交。即使上交,一些關鍵部件也經常 "不翼而飛",最后我們只得放棄。 ”
“虧損、"吃不飽"、依賴政策扶持”成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這些年難以擺脫的負面修飾詞。
雖然,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一度令不少原本“餓得慌”的處理企業終于能夠“全馬力”運轉起來。然而,隨著2011年12月31日這一政策如期落幕,處理企業的“好日子”也戛然而止。在采訪中,多位處理企業負責人對記者坦言: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結束后,工廠開工率又恢復到以前水平,大概只能滿足設計拆解能力的20%到30%,甚至更少。
拆解企業有了資金保障
電視機85元/臺、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空調35元/臺、電腦85元/臺,這是新出臺的 《管理辦法》給出的補貼標準。處理企業可以按照實際完成拆解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數量獲得補貼。
面對這筆期盼已久的資金,受訪處理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有了基金扶持,正規處理企業就有了更足的底氣與個體回收商販競爭,從消費者手中獲得更多的廢舊電器”;“基金補貼到位后,將主要用于抵消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成本,這對于處理企業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據了解,我國制定實施該《管理辦法》,主要借鑒了發達國家實施“生產者責任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對于建立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推動生產者承擔相應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責任,而且可以支持處理企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建立起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調動生產者、回收經營者和處理企業等方面參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積極性,形成電器電子產品從生產、銷售到回收、處理的良性循環機制。
基金如同新鮮的血液,將給處理企業帶來更多生機。大連一家廢舊電器回收有限公司回收項目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臺廢棄電視機為例,回收價82元,裝卸費3元,運輸費6元,拆解費24元,拆解后能賣42元,拆一臺電視將虧損73元。現在,有了85元的補貼,公司拆一臺電視機最終就能盈利12元。“有了補貼基金,最起碼整個公司拆解環節的運轉資金有了保障。 ”這位負責人欣慰地說。
事實上,不少處理企業已經不只將目光緊緊盯在基金上,而是開始努力探索自身的“造血”功能。對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擺在拆解企業面前的通常是兩條路:一是技術設備輸出,二是再生資源利用。據了解,目前多數具備規模的處理企業都開始朝著這兩個方向發展。大連一家發展得不錯的處理企業就是個好例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單純做拆解很難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我們的狀況良好,主要是拆解虧損依靠設備輸出的利潤來彌補。 ”
回收鏈條仍待完善
雖然基金到位將給處理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支持,但不等于“電子垃圾”回收問題就此被完全破解。
目前,政策只是從生產者那里征收費用,補給拆解企業,業內不少專家認為不盡合理。事實上,對于家電,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獲得利潤;消費者使用家電產品的使用價值,也有受益。根據“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兩者都應埋單。
據了解,在日本,一般是消費者付費,由廠家和協會組成的第三方機構負責監督,以龍頭企業的回收工廠執行。企業回收的不僅僅是自己品牌的產品,而且按區域劃分。此外,日本《家電再利用法》規定,消費者負擔廢棄家電收集、搬運以及再商品化的費用,商家負責從消費者手中收集廢棄家電并運送到廠家的費用,廠家負責廢棄家電的再商品化等費用。
因此,國家仍需建立健全家電回收流程和制度,完善廢棄家電回收登記制度,與企業銷售、售后和回收環節的記錄相關聯,不僅確保現有的廢棄家電回收后的流向,而且為沒到報廢年限產品的回收做預期。國內相關企業還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無害化處理能力。此外,鑒于國內消費者對家電回收的認知度還太低,提高全民認知,強化消費者在這方面的環保、法律意識也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