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唐莊小區仇憲華女士把幾塊西瓜皮扔進垃圾桶。約12小時后,這些垃圾被送到焚燒發電廠,經過發酵和焚燒,分解成電、氣體、中水和少許灰渣。現在全市每天700多噸生活垃圾都是這樣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垃圾變成電不浪費
李延斌是市環衛處生活垃圾壓縮轉運站一名普通司機,每天凌晨3點到唐訾路附近小區清運垃圾,把它們運到垃圾壓縮轉運站。一般要出車10多趟。
曹洪倫和張永琴在垃圾壓縮轉運站,負責壓縮車間的打掃和輔助處理垃圾工作。每天工作時間從凌晨5點到下午1點。
他們的工作是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第一步,壓縮轉運環節。轉運站徐站長介紹,垃圾壓縮轉運站設計處理能力是每天800噸,現在每天吸收城區150多車垃圾,約500噸。經過兩臺大型壓縮機壓縮,裝到密閉式專用箱中轉運,每個密閉專用箱可容納近20噸壓縮垃圾。
目前,中心城區周邊泰山區、岱岳區、高新區、泰山景區所屬19個鄉鎮及新泰、肥城、寧陽、東平等4個縣市根據實際情況建了垃圾中轉站,投資配置運輸車輛及村級垃圾收集設施,收運體系基本建立起來,逐步投入運轉。
一天“吃”掉700噸垃圾
所有垃圾經過壓縮處理,統一運到泰肥一級路附近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發電廠叫泰安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800噸以上(實際處理能力達1200噸,可以滿足泰城未來30年垃圾處理需求)。發電廠有兩臺焚燒爐和兩臺發電機組,年發電量達1.2億度,最高可滿足13萬個家庭全年用電需求。
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衛國介紹,生活垃圾運到工廠,先由卸料平臺卸入負壓密閉且防臭氣外逸的垃圾儲坑;垃圾吊控制室工人用抓斗抓入垃圾受料斗,經給料機送進焚燒爐燃燒。垃圾在高速氣流作用下,在極短時間內與爐膛內灼熱的床料燃燒,產生的爐渣從爐床底部排出,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被分離,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排放到大氣,而焚燒產生的熱量則通過鍋爐變成蒸汽,供汽輪發電機組發電。
目前,全市每天產生700多噸的生活垃圾,而公司兩臺焚燒爐,其中一臺就能處理600噸。燃燒剩下的爐渣直接埋到填埋場。現在,全市共建成5座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實現了“一縣一廠(場)”。
臭水變中水清澈能養魚
在塔吊控制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卸下的垃圾有很多臭水,學名叫垃圾滲濾液,是高濃度廢水,如不妥善處理,會對周圍水體和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因此,泰安市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附近建了滲濾液處理廠。
滲濾液處理車間外面有兩個大型的儲水罐,垃圾滲濾液經過收集后,用水泵打入儲水罐,再經過技術處理,過濾掉垃圾滲濾液中的有害物質和淤泥。經過一系列復雜工藝處理,滲濾液變成中水,過濾出來的物質經過沉淀,再次轉運到垃圾焚燒廠焚燒發電。
滲濾液處理車間里有幾條管道直通兩個大池塘,其中一個水面清亮,隱約可見游魚。工作人員說,經過處理后的中水達到一定水質指標,可以養魚,主要用途是澆灌周邊的園林綠化帶等。
餐廚垃圾也有用 做成肥料“喂”莊稼
“列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后,我們準備專門的運輸車輛、壓縮車間和密閉式專用箱收集餐廚垃圾。”徐站長介紹,按照規劃,泰安市餐廚垃圾會統一運送到處理廠,轉化成肥料。
泰安市列入省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主要對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質和其他垃圾分類收集。其中餐廚垃圾末端處理設施預計明年可以建成,廠址在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附近,占地面積20畝。建成后可將泰城每天產生的近100噸餐廚垃圾轉化成肥料。另外三種垃圾另作處理,其他生活垃圾用于焚燒發電。
市環衛處監督檢查科薛曉剛介紹,去年市環衛處制定了泰安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的實施方案,選擇泰城2所駐泰高校和3個規模較大的小區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發放分類垃圾桶、分類垃圾收集袋,在戶外配置分類大垃圾桶。今年還將繼續增加試點單位,引導社區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上,泰安市的無害化處理率高于全國平均值20%以上,垃圾處理設施達到無害化登記評定Ⅱ級以上,運行安全并且開始施行垃圾分類。已經達到爭創中國人居環境獎和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