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這里監督,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永興村,也可以說是整個廣州,監督垃圾焚燒廠的一舉一動,就是在一點一滴地推動廣州進步。”
——李坑垃圾焚燒廠“環保監督員“范燕芬
■新快報記者郭小為
李坑垃圾焚燒廠是廣州市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伴隨著它的爭議一直存在,特別是環保方面的擔憂一直困擾著周邊居民乃至全體市民。在此背景下,先行先試的李坑焚燒廠率先引入環保監督制度,邀請村民代表擔任環保監督員,并駐廠監督。那么,這一探索的成效如何,“環保監督員”是個怎樣的群體,他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新快報深度調查記者郭小為,入職兩年,關注環境保護與社會轉型。此次走訪廣州李坑垃圾焚燒廠,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防毒面罩,體驗環保監督員的工作與生活。
記者眼
幾乎沒人愿意有垃圾焚燒廠建在自家旁邊,但現實卻是,總有人會成為那些“倒霉蛋”。“環保監督員”的出現,為良性公共對話提供了可能,為人們與垃圾焚燒廠的友好相處提供了可能。這個制度上的新探索,改變著周邊居民的遭遇,也正呈現出一個開放政府應有的姿態。
期待“環保監督員”們成為廣州公民意識覺醒的又一成果。
一天三班倒,24小時輪流監督
今年39歲的范燕芬,體型微胖,說話聲音洪亮有力,是眾多環保監督員中的活躍分子。對于建在了自己家門口的李坑垃圾焚燒廠,她有著一種別樣的復雜感情——反對了那么多年,最終還是建了,既然已成既定事實,只能盡量不讓它危害健康。
6年前的她,還在永興村經營了一家農莊,現在的她,作為永興村12名村民環保監督員中的一員,幾乎每天都要到李坑一期垃圾焚燒廠里進行監督。在她看來,這是她作為村民代表,來行使那來之不易的監督權力,“既光榮,又感到責任重大。”
在李坑,由永興村村民組成的環保監督員制度,源于2011年底永興村村委與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達成的協議——由中心提供每年30萬元工作補貼,由村委會聘請村民作為環保監督員,對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各項環保指標進行現場核實與監督。
如今的這12位全職環保監督員,在李坑焚燒廠的大樓里有了專門的辦公室進行辦公,他們被分成了3個班組,每個班組4個成員,一天三班倒,輪流監督。
在包括范燕芬在內的幾位環保監督員的講述中,他們每天的監督工作雖然單調,但卻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馬虎,“畢竟,這關系到上萬名村民的健康。”
每天,監督員們在來到焚燒發電廠大樓前的路上,都會仔細觀看沿路上是否有垃圾運送車輛的滴漏,是否嚴重,從焚燒廠上兩個90米高的大煙囪冒出來的煙氣是黑還是白,廠外的空氣是否有臭味、異味。在進廠后,他們穿上配置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去監控室監督各項現場操作情況,記錄焚燒爐溫度等各項數據,去灰渣坑查看有無生料等。巡查完一圈后,環保監督員們做好登記記錄,并將結果反饋給李坑垃圾焚燒廠的運營管理方。
而這,大致就是李坑的環保監督員們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了。
自學環保知識成了業余專家
監督,聽起來好像很牛氣,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監督員們卻碰上了不少難題,“尤其還是環保監督。”
首當其沖的,環保監督員就面臨了一個必須要正視解決的問題——不懂垃圾焚燒專業知識的村民,如何看懂各項環保指標,從而進行有效的監督?
作為被監督的協議方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和運營方威立雅環境服務公司,難道不是應該先對監督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指導么?監督員們的確都是這么想,也提出過這類要求,但卻始終未能如愿。在范燕芬的記憶里,除了在今年4月中旬剛入廠進行監督的那會兒,監督員得到了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和粗略環保數據的講解外,他們并沒有得到更細致的指導,而那僅有的講解,“也太籠統,太表面。”
由于垃圾焚燒知識相對較強的專業性,在剛看到那些陌生、晦澀的環保指標時,許多監督員的腦子都是一片犯暈,“線路、設備、儀器、數據等等,都不懂,也沒有人教導,那怎么辦?只能自學,自己摸索了。”
和其他監督員一樣,范燕芬開始了自學。通過查閱資料,看專業書籍,向專業環保人士請教,和其他監督員相互討論學習,范燕芬逐漸從一個垃圾處理的門外漢變成了一個業余專家。
范燕芬說,“看得到的黑煙,聞得到的臭氣,都還好辦,那些不能一下子憑感覺察覺出來的問題,我們只有清楚的去了解了這些環保指標,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需要改進的要求。”
“每次去灰渣坑巡查,竟然要提前預約?”
抗爭與博弈,必然是監督方與被監督方的注定宿命。
在李坑,垃圾焚燒廠的運營管理方對環保監督員們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從最初抗拒推諉到初步適應配合的過程。
環保監督員們感覺到,對于他們的到來,垃圾焚燒廠方面的人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似乎并不太情愿,也不太配合,“誰愿意來被人管啊?!”在監督過程中,他們明顯感覺到,對方愛理不理,甚至傲慢粗暴,更重要的是,即使監督員們發現了問題,提出了意見,也不見得能收到有誠意的回應和改進。
范燕芬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她在向一位監控室操作員詢問一個火爐溫度的數值時,那位操作員竟然回復說“要看自己看去!”當時,范燕芬一下子就發火了,因為作為監督員的她,“作為安全考慮,并不能動垃圾焚燒廠的任何一個開關按鈕”,她實在無法接受對方這樣的態度。
“好!你說讓我自己去看,那我真的去按按鈕了,出了事誰負責?”范燕芬隨后這樣向垃圾焚燒廠的負責人表達了不滿,“如果你們對我們的監督工作是支持的話,不是說我們來了,就來了,是白來!那么,你們就不能這樣子!”頗有幾分聲色俱厲。
此后不久,這名操作員來給范燕芬他們賠禮道歉了,垃圾運營方的態度也配合了許多。
在新快報記者的現場體驗中,能感受到垃圾運營方的相對配合,幾位監控室里的操作員甚至還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監督員們的努力總算有了一些效果,但這卻并不足以讓監督員們感到安心和滿意,因為他們在監督的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一直讓他們耿耿于懷。
其中之一是,環保監督員在一次例行巡查中,在灰渣坑發現了大量尚未燒化的塑料、膠帶、鞋底等,“起碼有十幾噸,都沒燒干凈,這說明他們的整條生產線不行。”當時值班的環保監督員周家舉回憶說。
吃驚之余,他們拍下了大量現場的照片,以此作為證據向垃圾運營方提出意見。令監督員沒想到的是,運營方卻對此予以了否認,認為沒有運營方的人在場,監督員自行拍攝的照片不可信。結果是,此后監督員們每次去灰渣坑巡查前,都需要提前預約,與運營管理方的人一同前去。
“該焚燒的垃圾就焚燒,但關鍵是你要把它處理好!”焚燒廠已然投入使用了,當地的村民們的這種寄望,正透過“環保監督員”這一“武器”一步步并不平坦地推進中。
12名監督員是如何產生的?
李坑垃圾焚燒廠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永興村,距離廣州市中心僅約23公里,它的設計處理能力為1040噸/日,是廣州市重點工程項目。
在它的不遠處,是一組如今已經停止處理垃圾的填埋場。如今,李坑二期垃圾焚燒廠就快要完工投入使用,新的垃圾綜合處理工程也將要上馬。
伴隨著不斷上馬的垃圾處理項目,村民的抗爭也從情緒化的激烈抵制轉變到了現在有理性有策略的博弈,而“環保監督員”正是他們的最新成果之一。
2011年底,永興村村委與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達成“永興村民駐廠監督”的協議后,由永興村的每個生產隊中各挑選來的12位村民代表,在經過省環保廳和永興村委的確認后,即由永興村委全職聘任,隨后在經過李坑焚燒廠技術人員的簡單培訓后,就正式成為駐廠監督的環保監督員了。
在上述協議中,約定由廣州市生活廢棄物管理中心每年專項撥款30萬元,作為永興村環保監督員的日常運營管理和人員工資費用。這筆專款先是劃入廣州市太和鎮鎮政府的專用賬戶,到需要使用時,再由永興村委申請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