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居民首先分類,物管集中二次分揀,白云區太和街萬科藍山小區試點垃圾分類處理取得成效,小區外排垃圾量由分類前的月均3.1噸降至1.2噸。
據藍山小區物管經理朱旭介紹,為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在小區內增加4分類垃圾桶11組,樓層配置分類垃圾桶350個,張貼各類標識牌450個,并為每棟樓配置分類運輸桶2個。小區還在地下車庫劃出一個二次分揀場,調配兩名保潔員專司分揀。目前,小區人均產生垃圾量約0.26公斤,日均垃圾量約910公斤,小區外排垃圾量由分類前的月均3.1噸降至目前的每月1.2噸。
另外,淘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在小區設服務點,社區居民變賣廢舊物品十分便利,服務點設立至今廢舊物品收購量逐月增長。小區還引進深圳格林美高新技術公司為廢舊電池回收合作方,在小區每棟樓配置回收箱。
從垃圾減量效果看,藍山小區可謂初見成效,但要全面推廣,尚面臨硬件投入瓶頸。記者算了一筆賬,小區配備350個110升型號垃圾桶約花52000元,這對于物管方不是小數目。小區現有350個垃圾桶有115個是區城管局贈送,城管部門還協助小區作廚余垃圾的專運處理及有害垃圾的妥善無害化處理。
相關
白云區3-5年實現一村一垃圾轉運站
白云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垃圾分類推進尤為關鍵。區城管局負責人昨日透露,全區城區范圍初步完成垃圾分類收運體系設置,未來3到5年,江高、人和、太和、鐘落潭4鎮將完成一村一垃圾轉運站建設,破解農村垃圾治理難題。
據悉,白云區實施前端分類與壓縮站分揀相結合,分類投收氛圍初步形成。先行街道中盈翠華庭、云東小區、元邦社區等已初步實現居民分類投放、環衛工分類收集和壓縮站二次分揀的投收體系。分類運輸體系初步建成,區城管局調用安有分類運輸車統一標識的小黃車9輛專門用于分類運輸,全區城區范圍內率先建立無害化垃圾收運。目前,區環衛車隊每日收運固定餐廚垃圾點6個,累計收運餐廚垃圾618.11噸。
可回收物方面,在區內大型社區先行設置“便民資源回收屋”3個,加強可回收資源收集處理。去年1月至今,全區范圍累計資源化處理可回收物3.5萬噸;有害垃圾方面,配套建立有害垃圾臨時儲存庫,由區環衛車隊定期上門收集、統一存放,并最終交由有資質的環保企業處理;餐廚垃圾方面,由于白云區沒有餐廚垃圾處理終端,由區環衛車隊規范收集后運至大田山生態循環園作生物堆肥處理。
目前,白云區已有4條街道被納入市50條先行推廣街道,全區累計配置各類分類垃圾收集容器18338個,印刷、派發各類宣傳資料54.97萬張,培訓各類分類操作員、指導員近4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