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成人网站 男男|91天堂97清纯小嫩模在线观看|国产精品视频铁牛tv|91精品啪在线国产|美国黄色一级黄色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   中文   |   English
型號搜索  
粉碎型格柵
 管道式粉碎型格柵
 無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單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雙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傳送式粉碎型格柵
垃圾破碎機
生活垃圾破碎機
 雙軸撕碎機
 破袋機(粗破碎機)
 單軸撕碎機
 高速粉碎機
固廢回收再生線
 生活垃圾分選+RDF線
 廢舊塑料破碎清洗造粒回收線
 廢舊輪胎粉碎分離回收線
 打印機及小家電破碎分離線
 電線、電纜銅米粉碎分離線
 電機馬達定子轉子變壓器分離線
 PCB粉碎分離線
 銅鋁水箱粉碎分離線
聯系我們

環創(廈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總部
固定電話:0592-5029670
公司傳真:0592-5029673
電子郵件:info@hcwater.com
公司網站:www.hcsolidwaste.com
總部地址:廈門市軟件園二期觀日路22號 
工廠地址: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五顯路666號

水下固廢事業部
電話:0592-5029670-8010
手機:18106931703
QQ:1622161573
 
 
 

行業資訊
全國耕地10%遭重金屬污染 東北黑土地或消失
編輯:環創科技   發布日期:2012-6-11 14:11:08

毒土:GDP至上的惡果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維理教授一直關注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復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現在我國土壤污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些污染包括隨經濟發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屬污染、以點狀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電子廢棄物污染及農業污染等。

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環保部南京環科所研究員單艷紅說,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

農藥化肥污染同樣嚴重。張維理說,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龍江農業監測站杜桂德站長說:“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環境了。”云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

“不僅污染加重,而且還在轉移擴散。”潘根興說,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還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事故達30多起。其中瀏陽鎘污染事件不僅污染了廠區周邊的農田和林地,還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鎘超標。

頻繁爆發的污染事故損失慘重,不僅增加了環境保護治理成本,也使社會穩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復所需的費用更是天價。常州農藥廠土壤修復需2億元,無錫胡埭電鍍廠重金屬鉻污染修復費用890萬元,蘇州化工廠需數億至數十億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糧食減產100億公斤

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凈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

潘根興教授說:“許多土壤污染地區已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千百年后土壤也無法自凈,有的地塊永遠都無法自凈,甚至出現環境報復。”

一是生態關系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等地調查的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系統穩定性不斷降低。

“吃土吐土,凈化土壤,作為土壤的‘義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對土壤具有重大意義。”令潘根興教授憂心的是,現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云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周江鴻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農田里發現,殺蟲劑的使用對稻田節肢動物物種有損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敵和害蟲的平衡關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

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認為,由于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

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三是重金屬病開始出現,人們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汞、鎘、鉛、鉻、砷五種重金屬被稱為重金屬的“五毒”,對人有致命的危害。蘇州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積德說:“這些污染嚴重影響兒童發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體生命健康。”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出現“痛痛病”,是鎘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響面很廣,受害者眾多,所以被公認為是“公害病”。

潘根興教授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他說:“這些鎘米對自產自食的農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風險。”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癥狀已開始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污染導致的疾病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危害中華民族的子孫未來。”

“寧愿毒死也要GDP”?產業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隱形“殺手”,難以察覺卻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境地,甚至產生環境報復。“土壤污染的加劇原因有天災,但更多是人禍,不科學的發展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認為,土壤污染主要一來自礦山采冶、工業“三廢”、污灌、固廢堆放等,基本上都屬于人為因素,表明近年來的產業發展模式亟待反思。

當前,令人憂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DP為核心的政績觀,不科學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大量違法排污、超量排污。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發展心切,抱著“寧愿毒死也要GDP”的心態,有意無意地忽視環境保護,導致“引進企業就是引進污染,發展經濟就是破壞環境”的惡果。

面對企業違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為企業的保護傘,通過變通政策打擦邊球,甚至開綠燈,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護環境不被污染,是各級政府的法定職責。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環保意識薄弱,政府監督缺失,是整個社會的恥辱。

“不斷發生的污染事件告訴人們,缺乏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呵護,對公共利益和公眾生命漠不關心,暴露出企業環境意識薄弱和地方政府責任缺失。”江蘇省小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委黨校教授馮治指出,必須反思高歌猛進的產業發展模式,真正落實轉變發展方式的政策,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并不為多數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減少了50%,并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黑土層流失 危及中國最大糧倉

黑土層變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農業科技進步和高產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日漸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實,導致農民和相關部門放松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有關專家建議,應盡早完善耕地質量建設法規,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用最小代價守住我國最大“糧倉”的產糧之本。

“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再不會有了

“以前挖兩鍬深還是黑土,現在一鍬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龍江省依蘭縣三道崗鎮三道崗村農民程先粟從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3523.3萬公頃,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糧食年產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由中國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所專家聯合調研形成的“東北黑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指出,東北黑土地初墾時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開墾20年的黑土層則減至60至70厘米,開墾70至80年的黑土層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現在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現在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

“黑土層變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斷言,這勢必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對肇東、訥河等縣市區的耕地檢測顯示,從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間,耕地土壤有機質已相對下降兩成,嚴重地區下降六成。

地越來越沒勁兒,想增產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幾年,45歲的張艷峰感覺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賴癥”。老張是吉林省前郭縣平鳳鄉黑崗子村農民,“10年前一畝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經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減產一半”。老張還有些擔心,現在能靠化肥增產,這地要是越來越沒勁兒,以后可能化肥也無能為力了。

據了解,吉林省位于東北黑土區中部,“十一五”期間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84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須治理。

“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投入保護?”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糧食主產區了解到,當地一些土地已連續十幾年種玉米、水稻等同一種作物,吸收養分單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養分失衡加劇。由于土地分散,不少農民常年使用小型農機具耕作,耕層越來越淺板結嚴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就是真實寫照。

由于高產作物面積增加、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特別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撐,在黑土層日漸變薄的同時,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仍然穩中有升。但專家指出,恰恰是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實,這反倒容易導致農民和有關部門放松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東北部分黑土區在發展糧食生產過程中已透支耕地產出能力,黑土層變薄的風險性被糧食增產淡化,嚴重性正在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合謀”影響下加劇。

“最重要的是耕地質量保護法規不完善,作為耕地使用主體的農民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主動性。”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一語道破黑土質量下降的玄機,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耕地轉化為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耕地管理單元變小,使用權變更頻繁,農民保護耕地積極性不足。“種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投入保護?”

“技術層面上也落后,沒有有效的監測體系就無法及時發現耕地質量變化的最新情況,不能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張維理認為,耕地質量測試指標和方法陳舊,比如我國對地力的評價通常采用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實際測定的卻是有機物質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機質,這樣的測試結果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變。

此外,地方在建設橋梁、道路時會占用優質的黑土農田,補回來的卻多是相對貧瘠的土地,“這就不僅是黑土層流失問題,占一畝就少一畝。”即便新增土地具備改造成黑土地的條件,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法整理處處長任百會說,耕地占補平衡中對新增土地的整理費用每畝在10萬元左右。

第一現場

“化肥越用越多 地卻越來越沒勁兒”

“眼瞅著化肥用的一年比一年多,地卻越來越沒勁了。”51歲的黑龍江省方正縣德善鄉蓮花村農民蘇永久肩扛著鐵鍬從自家稻田里走出來,帽子和臉上還掛著一層土。

黑土地也快不“黑”了,老蘇手指著稻田說,以前很少見到黃土,現在挖下去一鍬就是黃土,有的地方黃土已經露出了。順著老蘇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些地塊已經明顯發黃。

關鍵是地越來越沒勁兒,越來越硬。原來東北是“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現在不上化肥就得減產一半,老蘇抱怨,以前一畝地就上90斤化肥,現在得120多斤,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像上癮似的。村里的100多公頃地都是這樣,感覺這地好像是“病”了。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農民只使用尿素,80年代開始使用二銨,90年代開始使用鉀肥和一些其他微量元素。由于氮肥和磷肥長期使用,有的地區過于集中,一些未被作物及時吸收的肥料化合成磷酸鈣,加劇土壤板結程度。

與蘇永久家稻田一路之隔的是同村農民隨春江家的地,《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用手扶耙地機耙地。機械非常小,甚至連坐人的位置都沒有,隨春江只能跟著走。

隨春江家的稻田地看起來要比老蘇的地顏色“黑”很多,但讓他感到奇怪的是水稻畝產反而比老蘇家低100斤,為什么黑土地肥力反倒不如旁邊都已經露出黃土的地了?“種地方法都差不多,有時候我還偷著學些呢。”

一些專家認為,可能跟他的耕作習慣有關系,小型農機具耙地,只能耙到表層土壤,耕層越來越淺。土地犁底層越來越厚,適宜糧食生長的有效耕層變得越來越薄,糧食產量自然就低了。

類似蓮花村黑土層變薄、黑土地質量下降的情況在黑龍江省比比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驅車來到黑龍江省依蘭縣三道崗鎮三道崗村,正趕上一輛裝滿垃圾的車輛往村外運垃圾。記者緊隨垃圾運輸車,車子剛剛駛出三道崗鎮三道崗村,就把各種生活垃圾倒在了村邊的農田旁。“復方丹參片”、“青霉素”的藥瓶,廢舊電池,塑料袋,還有裝著藥劑的藥瓶也散落在農田周圍,有的已經被刮到了農田里。

正在農田里忙著的三道崗村農民程先粟直言,離垃圾堆近的農田最遭殃了,這些塑料袋被刮得到處都是,在地里不容易腐爛,種地肯定受影響,趕上種子播到塑料上就可能顆粒無收。

特別是那些用不完的藥劑對土壤危害更大。“很多過期的藥都扔到地邊了,有啥危害咱也說不清楚,但那些都是人用或者獸用的藥,對農田肯定是有壞處沒好處。”

雖然離村里的垃圾遠了些,但程先粟的地也越來越沒勁兒了。“黑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以前趟地時見不到黃土,現在趟完地后經常帶出來很多黃土。”

《經濟參考報》記者沿路走訪發現,農田周圍的防風林也變得越來越稀疏,有的地方干脆一棵樹也沒有,不時刮起的風夾帶著一些沙土打在臉上。當地農民介紹,防風林越來越少了,刮走的黑土卻越來越多。

東北黑土區實驗結果表明,70%至80%的黑土肥力在下降。這樣,勢必要影響糧食產量,為什么不能種養結合呢?“現在很多農民種的地都是流轉的,大都是一年左右,第二年就返給原主了,誰還會有積極性去養地啊。”蘇永久有些擔心,如果按照過去三十年的變化,不敢想象幾十年后黑土地又會變成什么樣了。

 
>> 返回
閩ICP備12024711號版權所有 2011-2022 環創(廈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環創產品:  粉碎型格柵 / 管道式粉碎型格柵 / 無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 單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 雙鼓渠道式粉碎型格柵 / 傳送式粉碎型格柵 / 垃圾破碎機 / 剪切式垃圾破碎機 / 粗破碎機 / 雙軸細破碎機 / 小型多用途破碎機